■本报记者 薛蕾
当地时间6月17日,有网友在X上发文提问马斯克:你会在你的大脑上安装一个Neuralink接口,让你通过思考来控制你的新X手机吗?马斯克回复称:未来将不再有手机,只有Neuralink。
Neuralink是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,其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,利用电流让电脑和脑细胞“互动”,实现“人脑与机器交互”。
有位网友的评论很有意思。他质问马斯克,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以后也靠电活着,就不用吃饭了,直接吃太阳能,或者吸收紫外线。久而久之,人就和芯片合二为一了,呈现1+1大于2的效果?
这个设想非常有意思,如果沿着这一路径发展,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素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,甚至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可能随之而变。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基本生活领域,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革新。例如,设计服装时,可能会优先考虑其吸收太阳能的能力,以适应人体能量来源的潜在变化;公共场所的设计也需要规避电磁干扰,确保人体内嵌芯片的正常运作。这些设想尽管看起来颇具娱乐性,但如果未来人脑与芯片的关系真如马斯克所言,那就是妥妥的黑色幽默。
回顾马斯克过往的言论,不乏诸多大胆且超前的想法。为什么关于人脑与机器融合的设想会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,究其原因,在于这一设想触及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层面,而是直指人类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。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:当人与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,我们如何界定“人”的概念?
面对“人变成机器人”的假设,多数人表达了保留态度。这种情绪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与对人类身份的坚守。在这一假设下,人类主动选择与机器合体,虽然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能力提升,但也伴随着身份认同、伦理道德等一系列复杂问题。
当人与机器的界限逐渐模糊,我们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重新界定“人”的概念。这一趋势还牵涉到对现有经济结构的深度反思与潜在重构,预示着一种全新文明形态的萌芽。随着人机融合技术的推进,传统劳动分工、价值创造模式以及财富分配体系或将发生根本性变革,从而催生出一个基于智能增强与生物技术的新文明。
在这一新文明中,人类的角色、价值与社会地位将被重新评估。一方面,机器与人类的深度融合,可能会导致体力劳动与部分智力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,进而影响就业市场结构与职业发展路径;另一方面,人机共生也可能会开辟新的价值创造领域,如情感智能服务、创意产业的个性化定制等,这些领域依赖于人类独有的情感与创造力,难以被机器完全替代。
经济体系的解构与重组,意味着资源分配机制的调整。在人机融合的新文明中,如何确保技术红利惠及全体社会成员,避免数字鸿沟与贫富差距的加剧,将是重大挑战之一。这要求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,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,探索更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,以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。
在探讨人机融合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这一进程的时间跨度远比直观感受要漫长得多。尽管科技进步的步伐日益加速,人机界限的模糊化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,涉及技术成熟度、社会接受度以及伦理法律框架的完善等多个层面,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际变革的速度与方向。马斯克的设想其实没错,但时间跨度的意识模糊了一些。因此,与其去探索下一个文明,不如想想如何让科技成果惠及当代文明。
来源:《金融投资报》 http://jrtzb.com.cn/
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;精准研判,权威解读,透彻分析 ;《金融投资报》助你财富增值!
邮发代码:61-146(周末证券) 61-102(限四川地区,全套)
四川订报热线:028-86968486
上海订报热线:11185
微信公众号:jrtzb0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