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本报记者 刘敏
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,全国工商联副主席、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支持我国“新三样”(光伏产品、锂电池、电动汽车)产业链出海,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了相关建议。
“近年来,中国‘新三样’已成为新的爆款产品。截至2024年底,中国光伏产品、锂电池、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达到85%、79.8%、70.4%,具备较大的领先优势。”刘汉元表示,“新三样”将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有力支撑。
由于光伏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波动性,储能就成为了平抑波动并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。近年来,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锂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目前,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已降到大约3毛钱每千瓦时;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4年9月份已超过53%,未来两三年可能达到80%以上。根据相关机构测算,未来20年左右,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亿辆甚至10亿辆,仅依靠车载电池,就能维持我国电网三到五天的正常运行。
根据彭博新能源的测算,为如期实现2050年“碳中和”目标,全球总共需投入215万亿美元的资金。刘汉元认为,随着“新三样”产业链的加速出海,预计未来20年到30年可撬动50万亿元至100万亿元人民币走出国门,有力支撑其成为与美元比肩的全球性货币。在此过程中,不但能加快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步伐,还能帮助广大欠发达国家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,迅速踏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,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。
对此,刘汉元提出以下建议。一是加大力度支持“新三样”产业链出海,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。刘汉元建议政府积极引导,加大政策驱动力度,推动“新三样”产品走出去、产线走出去、技术走出去、人才走出去、服务走出去、EPC走出去,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,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。
刘汉元认为,支持中国企业与中国资本加快出海步伐,在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,为当地打造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,既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,创造就业机会,拉动经济增长,又能使中国企业获得合理收益,提升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,实现双方互利共赢。“新三样”产业链出海,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,成为中国积极践行大国担当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。
刘汉元建议,相关部门应牵头搭建“新三样”跨境贸易信息共享平台,针对贸易壁垒、管制措施、碳足迹认证等及时解读并向企业推送,提升企业的预警和应对能力;在出口方面,应简化通关流程,提高通关效率,降低企业出口成本;在供应链方面,应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供需有效衔接,形成紧密配套关系,着力增强“链主”企业的带动力,推动上下游优势互补,有力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及整体竞争力;此外,应设立专项资金,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。
二是进一步加快扩大国内光伏装机应用规模,满足实现“3060”目标所需的发展速度。根据相关机构测算,中国要在2050年到2060年实现“碳中和”,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装机500GW至700GW。2024年,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GW,离实现“碳中和”的年均装机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。面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,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,刘汉元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进一步提升和加快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应用,扩大装机规模,同时兼顾其他能源的发展,有力支撑我国“碳中和”目标如期实现。
来源:《金融投资报》 http://jrtzb.com.cn/
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;精准研判,权威解读,透彻分析 ;《金融投资报》助你财富增值!
邮发代码:61-146(周末证券) 61-102(限四川地区,全套)
四川订报热线:028-86968486
上海订报热线:11185
微信公众号:jrtzb028